在乡村建设中,有这样一群“土师傅”:他们有的手握瓦刀、卷尺,以代代相传的经验建造农房院落;有的从事手工陶瓷烧造行业几十年,专注于陶瓷手工成型技术的提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乡村工匠。
所谓乡村工匠,主要是指县域内从事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能够扎根农村,传承发展传统技艺、转化应用传统技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技能人才。长期一线施工作业、坚守传统技艺的经验,使他们在实操方面成为行家里手,在盘活乡土文化资源、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在家门口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过,这些“土师傅”要想成为“巧工匠”,还面临一些困难。比如,老师傅难以搞懂新工艺,新徒弟难以学会老技艺;工匠技艺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较为粗放,缺乏系统培训;乡村工匠从业人数总量偏少、年龄结构失衡、高端人才占比不高。因此,要多措并举,充分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的工匠力量。
政府搭台子,不断完善支持政策,为推动乡村工匠高质量发展铺路子。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乡村工匠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为其工作生活提供良好保障。自2023年起,农业农村部会同教育部等部门完成首批乡村工匠名师、大师评选认定工作,印发《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实施方案》;2023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和管理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乡村工匠的培育进度,带动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
扎实开展乡村工匠培训,着力提升队伍素质和能力。要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乡村工匠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例如,大连住建部门搭建系统化培训平台,开展专业技术培训,邀请专家授课,组织“土师傅”学习建筑规范、抗震技术、绿色建材应用等知识,为乡村工匠组织技能培训、给予专业指导等。同时,要坚持培育服务和规范管理相结合,完善乡村工匠的管理、监督机制,对乡村工匠名师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等情况定期评估,对其进行严格准入和退出管理。
不断增强乡村工匠荣誉感、成就感、获得感。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宣传乡村工匠先进典型和优秀工程案例,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工匠、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动力。
此外,打铁还需自身硬。广大乡村工匠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看家本领,优化知识结构体系,在广阔乡村施展才华、大显身手,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配资炒股论坛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