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和我一起遨游知识的海洋。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位历史人物的悲壮故事——孙吴丞相张悌。天纪四年(公元280年),张悌带领吴军与晋军在横江激战,最终败北身亡。令人不解的是,张悌早已预料到东吴迟早会被西晋灭掉,那他为何在明知如此的情况下,依旧选择为国捐躯呢?船长将为你详细解答这一历史谜团。
一、效力东吴
张悌出身于襄阳一个显赫的大家族,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展现出了出色的才能。他的名声在年轻时就已经传遍了四方。建元元年(公元252年),当时的孙吴丞相诸葛恪听闻张悌的才华,便极力提拔他,认为他是一位非常有潜力的人才。然而,命运的波折很快就降临。仅仅一年后,诸葛恪被吴朝的权臣孙峻刺杀,而张悌由于年少,幸运地逃过了一劫。
展开剩余77%到了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吴帝孙休开始掌权,并命令为诸葛恪进行平反。张悌因而重新步入政坛,被任命为屯骑校尉,继续为东吴效力。
二、智料蜀亡
永安六年(公元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张悌对此战局有着独到的见解。当时,有人对他说:“自从司马氏专权以来,魏国的军队虽然多次反叛,但百姓始终未能归附。现在,司马昭一心想要灭蜀,但他可能不会成功。”张悌对此不以为然,反而做出了一番分析:“曹操虽然威震四方,但他手段奸诈,民心不附;司马家功高盖主,施恩于民,早已得到百姓的拥戴。即使经历了三次叛乱,司马家依然稳固,而蜀汉已内乱不断,兵疲马困。司马昭乘机进攻蜀国,势必成功。”
张悌的预言最终应验了,不久后蜀汉灭亡。更为严重的是,司马炎继位后篡魏建晋,意图一统天下,进而威胁东吴的存续。
三、对抗西晋
天纪三年(公元279年)四月,东吴广州发生郭马之乱,迅速蔓延至广、交二州,严重牵制了东吴的兵力。到了八月(公元9月),吴帝孙皓任命张悌为丞相,并派他带兵平叛。郭马之乱使得吴军力量分散,这无疑为西晋灭吴提供了有利机会。
十一月(公元12月),晋武帝司马炎集结了超过二十万的大军,分六路进攻东吴,史称“晋灭吴之战”。在天纪四年正月(280年2月),晋将王浑不断击败吴军,逼近长江北岸的横江,威胁到了吴国的首都建康。
张悌与丹杨太守沈莹、右将军诸葛靓联手,率领三万大军前往迎战。吴军很快抵达牛渚,与晋军隔江对峙。张悌想要冒险渡江与晋军作战,但沈莹劝他慎重:“如今晋国兵力强大,水陆并进,已筹备多年。若贸然出击,我们可能会面临失败。倒不如固守牛渚,以逸待劳,再待时而动。”然而,张悌坚持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们不渡江,晋军可能会通过上游的成功战果,动摇我军士气。而且,如果我们不战,岂不是坐等灭国之时?我们不如拼死一战,若胜则士气大增,若败,亦能为国捐躯,不负忠诚。”
四、誓死殉吴
张悌最终决定带领吴军渡过长江,直逼晋将张乔所在的杨荷桥。由于张乔兵力薄弱,立即投降。然而,诸葛靓怀疑这是假投降,劝张悌将降兵全部杀害,但张悌坚决反对,认为杀降不吉。果然,张乔并未诚心投降,在张悌与晋将张翰、周浚交战时,突然反扑,导致吴军陷入了大败。
诸葛靓见状,急忙带着亲兵退却,并劝张悌与他一起逃亡。张悌却坚定地表示:“今天便是我死日。小时候,诸葛丞相曾亲自提拔我,我曾担心自己无法善终,辜负了他的期望。现在,正是我为国捐躯的时候,怎么可以逃避?”诸葛靓听后泪流满面,仍不得不撤退。张悌最后死于乱军之中。此后,诸葛靓随着孙皓投降西晋,孙吴也在随之灭亡。
张悌的故事,是一段忠诚与牺牲的悲壮史诗。他明知吴国前途渺茫,却依然坚持为国捐躯,体现了古人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责任的担当。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炒股论坛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