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55分,天安门城楼迎来了新中国的宣告。
当天,中南海东门外的车队缓缓出发,沿着古老的砖道直达天安门。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如毛泽东,步履坚定地走上了通往城楼的阶梯,准备亲自宣布新中国的诞生。尽管天安门西侧早已搭设了土电梯,但他们并未选择乘坐,而是决定用脚步亲自登上那座象征着胜利与新生的高楼。
毛泽东身着黄呢子的中山装,神采飞扬,和18年前在中央苏区出席“开国大典”时的布衣装束形成鲜明对比。当时他是以一名布衣革命者的身份,今天则已是56岁的新中国领导人,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紧随其后的是比毛泽东年长7岁的总司令朱德,之后是比朱德小12岁的刘少奇、与毛泽东同岁的宋庆龄等领导人,他们逐一踏上历史性的城楼。
展开剩余83%当时,许多记者早已在现场等候,用镜头记录下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来自苏联的记者也携带着先进的彩色摄影机,拍下了这一历史瞬间。或许那些记者与今天的我们一样,心中充满疑问:为什么开国大典上看不到彭德怀老总?十大元帅中为何只有五位出席?为什么新中国宣布成立的时机如此特别?是否全国尚未解放就提前举行了大典呢?
开国大典上的“缺席”元帅
在天安门城楼上,朱德总司令激昂发言,周围的军队与群众紧密相连,气氛愉悦而壮丽,场面恢弘。然而,许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虽然场面中云集了许多军事领导人,但并非所有“十大元帅”都出席了大典。虽然十大元帅的授勋是在1955年进行的,但从历史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到,出席大典的包括朱德、陈毅、贺龙、刘伯承、罗荣桓五位元帅。那么,其他五位元帅去哪了呢?
首先是彭德怀,他当时驻守在兰州的“三爱堂”大院里,虽然未能亲自参加大典,但依然通过收音机感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庆。彭德怀激动万分,但他依然在忙碌着部署解放新疆的军事行动,继续为中国的未来奋斗。
四野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林彪,正值壮年,42岁的他正忙于四野南下的战斗。在中央需要派遣代表参加政协会议的情况下,他决定让罗荣桓政委代为出席。
而徐向前,解放战争的艰苦和繁重让这位将领身体力行的参与了每一场战斗,直到身体因旧病复发被迫前往青岛养病。他与彭德怀一样,坐在收音机旁,静静地聆听着新中国的诞生,激动与遗憾交织在心头。
聂荣臻则身在天安门现场,但他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大典的具体细节和阅兵的安排上。他曾多次亲自登上天安门城楼做最后准备,尽管他没有站在城楼上接受朱总司令的检阅,但他在广场上的身影,依旧让所有人铭记。
叶剑英则因工作原因被调往华南,担任广东军区司令员及政委。在开国大典前一个月,他正与革命老区的人民同在,通过收音机收听着这一历史性时刻。
开国大典日期的确定与斯大林的影响
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日期定在了1949年10月1日,这背后与斯大林的一段话密切相关。斯大林当时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抱有怀疑,认为中国共产党并不具备推翻国民党政权、彻底统一中国的能力。他曾建议毛泽东与蒋介石达成某种联合政府,以此维持中国的稳定,并继续与国民政府保持一定的联系。然而,当中国共产党以风卷残云之势席卷全国,斯大林的观点逐渐发生了转变。
1949年5月30日,苏联在彻底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后,迅速调整了外交政策,开始转向支持新中国。苏联驻华大使也很快从广州返回,昭示着苏联对中共政权的承认。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在70年代末才正式承认新中国。
当时的中共中央意识到,争取苏联的支持对于新中国的建立至关重要。特别是苏联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领导地位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使得毛泽东及中共中央感到必须争取苏联的友谊,以保障新中国的安全与未来。
1949年7月2日,刘少奇、王稼祥等人秘密访问苏联,开始与斯大林和苏联高层讨论新中国的建设问题。毛泽东深知斯大林是个强硬的领导人,个性独立且自信,但他也了解新中国急需苏联的支持。于是,他特意叮嘱刘少奇一行,在与斯大林会谈时要保持尊重与友好,并且虚心学习苏联的经验。
与斯大林的会晤与建议
当刘少奇和代表团抵达苏联时,斯大林以热情的态度迎接了他们。他对中共代表团的到访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诚意,并强调了两国团结的重要性。在会谈中,斯大林明确表示,苏联将首先承认新中国的存在,并承诺支持中国的防卫工作,尤其是在东北的防线。
在随后的会谈中,刘少奇提出了一些关于世界局势、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等问题。斯大林用他一贯冷静且精准的分析,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目前国际上爆发大战的可能性不大,因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的伤痛还未完全愈合,但他警告中国要时刻保持警觉,避免外部势力趁机干预。
斯大林的预见与中国的外交策略
斯大林的预见性令刘少奇深受触动,特别是关于国际形势的分析。斯大林提到,美国可能会利用“无政府状态”来干预中国事务,这一点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了验证。斯大林的这一提醒促使中共中央在开国大典的时间上做出了调整,提前宣布了新中国的成立,以避免国际列强的干预。
在刘少奇回国后,他将这一信息及时传达给中央,成为新中国开国大典时间提前的关键原因。通过这一战略调整,中国避免了外部干预的风险,也有效地击破了蒋介石企图以“划江而治”来分裂国家的美梦。
经过斯大林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密切互动,双方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且为新中国未来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炒股论坛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