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公然顶撞美国,继续从俄罗斯大规模购买廉价原油,甚至冒着被加征高额关税的风险也毫不退让。这一举动无疑撕开了印美27年来的“战略友谊”外壳,让全球重新审视印度在大国博弈中的真正立场。而在这场较量中,俄罗斯显然获利颇丰,而中国,也可能成为这场变局中的潜在受益者。
一、“双轨策略”下的印度:表面配合美国,实则暗通俄中
面对美国日益严厉的经济施压,印度采取了极具“外交技巧”的策略——表面上对美友好,背地里却坚持从俄罗斯进口大量石油。政府高层虽声称“国有企业已暂停购买俄油”,但却放任私营企业照常采购。这一“模糊政策”实际上是一种政治信号:我们听得进批评,但你别想干预我们国家利益的决策。
为什么印度敢这样“阳奉阴违”?原因之一,是对美国持续羞辱的不满情绪正在积聚。从特朗普时期爆出的“阵风战机被击落”传闻,到近期将印度称为“死经济体”的言论,这些无疑让印度在国际舆论场上颜面扫地。对一个正在寻求“大国崛起”的国家来说,忍无可忍,已无需再忍。
二、经济账清清楚楚:硬利益,谁都不傻
印度人不是情绪用事,而是把这笔账算得一清二楚。美国即便真动用关税大棒,加征25%关税,对印度造成的直接损失预计也就在50-67亿美元之间,实际冲击通过市场调整和内需刺激能吸收一大部分,最终影响可能只有20-30亿美元。
反观俄罗斯原油,每天175万桶进口规模,单价比中东石油便宜6~8美元,一年节省超100亿美元成本不说,还能通过转售精炼产品再赚190亿美元左右的外汇收益。合计近300亿美元的净利润,印度政府怎可能放弃这笔肥差?
换句话说,美国的关税打击,是一次性损失;而与俄罗斯的石油贸易,是长期稳定收益。站在国家利益角度,莫迪政府显然知道该选哪一边。
三、印度清楚美国制裁的“虚火”本质
再一个关键点在于,印度对美国制裁的“有效性”也有清醒认知。当前对俄罗斯石油出口的限制,主要是G7、欧盟和澳大利亚三方的内部博弈,完全不具备全球效力。
更何况制裁重点在“海运”,对陆路和管道运输无能为力。也就是说,俄罗斯对中亚、东亚、南亚的石油销售渠道依旧畅通。如果此时印度也跟风参与制裁,不仅吃不到好处,还会损失一手优质资源,等于“给美国义务打工”。
这也是印度把球踢回给美国的真实用意:你要制裁俄罗斯是你的事,别把我们也拖下水。
四、金融支付难题推动印俄寻求“去美元化”路径
当然,印度继续从俄罗斯进口石油,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支付体系的问题。由于制裁导致俄罗斯无法使用美元结算,而卢比汇出受限,莫斯科已明确拒绝接受卢比交易。
这种情况下,印度若想继续维持对俄石油采购,必须另辟蹊径。当前有两种可能路径:
通过第三国清算绕道支付。比如利用阿联酋、新加坡等中立金融中介,规避直接双边交易带来的政治风险;
启用人民币结算通道。例如使用“离岸人民币账户”或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完成清算,进一步推进“去美元化”的区域贸易结算体系。
一旦人民币成为印度对俄结算的“工具币”,那么中国对印度的出口份额也将迅速扩大。印度为获得人民币,可能会选择以卢比兑换中国产品,从而推动中印双边贸易再度升温。
五、对中缓和是假象?中印互动仍受战略目标约束
从一些迹象来看,印度对华态度正在松动。外交部长提出“龙象共舞”提法,五年来首次恢复对华旅游签证,这些都在释放缓和信号。
但这背后仍有一个关键前提:这种缓和是“被迫性”的,是美国霸凌政策倒逼出来的阶段性转向,而不是印度政策本身的主动战略调整。
莫迪政府的长期愿景仍是“取代中国”,而不是“联手中国”。印度希望承接全球产业链转移红利,希望在国际体系中被视为“西方之外的主力备胎”。合作只是权宜之计,对华和解仍处于“试探期”。
因此,真正要让中印关系深度升级,只有两种情况可能促成:
美国持续对印度保持高压施压,令其彻底失去对西方的战略信任;
中印在能源、金融、制造业等关键领域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绑定,形成不可割裂的结构性互依。
这并非短时间内能实现的目标,但局势的变化正在不断创造可能性。
大国博弈,印度的算盘精着呢
印度这次顶撞美国,其实不是一次简单的反应行为,而是一场深思熟虑的博弈。一边试图争取最大经济利益,一边在地缘政治上寻找回旋空间,同时借机试水对华关系修复的可行性。
未来的中印关系仍充满变数。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美印之间的信任裂痕持续扩大,中俄印之间的互动空间就会越来越大。中印之间,既有竞争,更有合作空间;而在这场全球格局洗牌中,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影响未来几十年的战略走势。我们不应急于盲目乐观,但也绝不应低估印度此番动作带来的深远影响。
配资炒股论坛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