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种名为“先学后付”的教培付费模式在市场上引发广泛争议。从大学生小李轻信“学费500,月赚3000”的广告宣传最终维权无门,到珠海赵女士退课时发现签约、贷款、退费分属三家公司,诸多纠纷揭开了“先学后付”的真面目。看似是降低学员学习门槛的惠民举措,实则沦为部分教培机构收割消费者的金融陷阱。大量消费者在“边学边赚”的承诺下,不仅未能获得预期收益,反而背负了意想不到的债务,暴露出教培行业金融化乱象背后的监管短板。
“先学后付”的核心误导,在于用“零门槛”“边学边赚”的话术模糊金融借贷本质。培训机构往往刻意隐瞒与第三方贷款平台的合作关系,将培训贷包装成“无需预付”的灵活付款方式,对贷款利息、违约条款等关键信息避而不谈,使学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上债务。业内人士透露,贷款平台可从学费中抽取30%作为回报,这种利益链助长了此类模式的扩张。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培训课程的质量往往与宣传相去甚远。价值9000元的绘画课以录播为主,直播仅用于批改作业;视频剪辑课宣称“零基础几分钟学会”,却无视实操训练的核心需求,这样的课程与宣传严重脱节。更隐蔽的是合同格式条款中的猫腻:“自动解锁扣费”规则签约时只字不提,退课时却以此为由要求支付全额费用,不足5%的课时消耗竟需承担5000元欠款,10%的高额违约金更是加重学员负担。
展开剩余42%专家指出,这类加重学员责任、限制学员权利的条款属于无效条款;机构包教包会、兼职接单却未兑现的虚假承诺,则属于故意告知虚假情况,当事人有权请求撤销合同。然而,信息不对称、举证困难和维权成本高等多重壁垒的叠加,导致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
要遏制“先学后付”变“先学后债”的乱象,监管必须精准发力:既要加强教培机构金融业务资质审查,严打与无资质贷款平台的合作;也要强化广告监管,对“兼职赚学费”等收益承诺实施强制核查。消费者更需保持警惕,看清“先学后付”背后的金融本质,仔细核查合同条款与机构资质。
“先学后付”模式背后隐藏的风险转移与道德失范,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唯有加强监管与提高消费者防范意识双管齐下,才能让创新付费方式真正服务于教育,而非成为坑害消费者的金融陷阱。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耿伟杰)
编辑:刘建
发布于:山东省配资炒股论坛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