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在撰写《魏书》时,曾将五位曹魏的将军合而为一,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提到:“……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而到了20世纪,民间也流传起一种说法,称这五位将军为“魏五子良将”。其中,张辽和张郃都位列其中,张辽更是排名首位,这足以反映两位将军在曹魏阵营中的非凡地位。令人惊讶的是,张辽和张郃虽然都在曹魏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他们并非最初就跟随曹操起兵,而是在曹操逐步扩张的过程中,投降而加入了曹魏。
这两位降将虽然地位相同,但他们的投降过程却大相径庭,值得深思。那么,为什么同为降将,张辽和张郃的待遇差异如此之大呢?这其中不仅有时局的不同,也有曹操对待降将的策略。
张辽出身并不显赫,他是并州雁门郡马邑县人,虽有一位名人祖先——聂壹,汉武帝时期马邑的豪商,但他并未继承家族的荣耀。聂壹曾献策“马邑之谋”,试图借此机会击败匈奴,然而因计划未能成功,聂壹也因此与匈奴为敌。虽有过一次遗憾的失败,但聂壹的家族和历史渊源深远,张辽因而避祸改姓张。张辽的少年时代,便在边塞为郡吏,深得锻炼,在与胡人作战时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成为并州刺史丁原的得力助手。随着丁原的提拔,张辽逐步进入了更为广阔的政治和军事舞台。
展开剩余72%尽管张辽并非世家子弟,他的能力却备受赏识。最初,他在各大势力间辗转,先后追随过何进、董卓、吕布,任职北地太守和鲁国国相。但吕布败亡后,张辽在亲眼目睹曹操对吕布部将的宽容后,决定投向曹操的麾下。曹操见其勇武过人,毫不犹豫地接纳了张辽,并授予他中郎将和关内侯的职务。
曹操为何在接纳张辽时并未给他太高的职务?张辽投降时,吕布集团已经是支离破碎,张辽即便不投降,也必定难逃败局。因此,曹操对其封赏适中,既表明了对其能力的认可,又通过此举释放了一个信号,鼓励其他敌军将领投降,避免伤害敌军的士气。然而,张辽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曹魏内部逐渐崭露头角,屡次在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名震东吴,成为一名威名远扬的武将。
而与张辽相比,张郃的背景略显简单,他最早投身黄巾起义时便参与了镇压,后投附袁绍,迅速崭露头角,尤其是在袁绍攻打公孙瓒的战争中,张郃凭借个人战功,被袁绍任命为宁国中郎将。之后,张郃逐渐成为袁绍的重要将领之一,被誉为“河北四庭柱”之一。
张郃投降曹操的原因较为复杂,史书中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张郃因担心袁绍败局已定,听信了郭图的谗言,才被迫投降曹操;另一种则认为张郃的投降更多出于对时局的投机,背离袁绍集团后寻求新机会。在官渡之战前夕,张郃和郭图有过激烈的意见分歧,当时袁绍所采用的“围魏救赵”策略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导致张郃心生不满。最终,张郃在敌军形势即将恶化时,决定投降曹操。而曹操并未立即接受张郃的投降,因为他怀疑张郃的忠诚,直到荀攸劝说曹洪后,张郃才得以被接纳。
为何张郃得到的待遇要远高于张辽呢?首先,张郃的投降时间恰逢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他手握重兵,能够对战局的胜负产生直接影响,曹操接纳张郃的意义远大于张辽的投降。张郃的投降不仅能加强曹魏的兵力,还可以有效削弱袁绍的军心,从而在战局中占据优势。正因如此,曹操为张郃封拜偏将军,并封其为都亭侯,而这一封赏明显高于张辽的关内侯。
综合来看,曹操对张辽和张郃的待遇差异,展现了曹操作为一位政治家的高明之处。他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和对双方投降所带来的战略价值进行精准的封赏,这既保障了曹魏阵营的稳定,也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两位降将的军事能力。张辽和张郃在曹魏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在东吴前线大展拳脚,另一个则在抗击蜀汉的战斗中屡建奇功。曹操通过这样的封赏策略,成功激励了降将们为魏国贡献力量,也体现了曹操对其军事谋略的深刻洞察力。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炒股论坛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